close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http://www.wretch.cc/blog/eyetoeye
文:鯨向海
近幾年來,醫教改革的浪潮從西方湧至,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系的課程中越來越受重視,甚至連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都有相關的進修課程,頻繁的簽到紀錄與學分算計之中,有時我不禁也懷疑起來,自己是否算是夠有人文素養的醫生呢?
我以為人文素養,看似莫測高深,也許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感動與同理的能力吧。整個醫療環境是緊張的,醫生逐漸失去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病人勇於爭取自己的權益,乃此一斷代的趨勢。平日臨床實務繁忙,如果失去從工作之中召喚感動的能力,想必也無法真切同理病人的苦痛;如果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累積的壞情緒轉移到病人身上,當然很容易被以為是冷血動物或者缺乏醫德。這是所以,老醫生們紛紛皺起了眉頭,彷彿世界的黑暗已然成形,有什麼邪魔的原形即將畢露的感覺,醫學人文的重要性在這個時間點特別被強調了出來——與其說現在的醫生比以往更缺乏人文素養,不如說這是需要更強大的人文素養才能緩和醫病關係的時代。
在醫學院裡教導醫學人文的老師們經常苦於找不到適當教材,那麼努蘭這本《醫魂》的出現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據作者的說法,這是一本醫學的《坎特伯里故事集》;暗示著一種在朝聖的途中,大家坦誠分享彼此故事,以增進生命經驗的氛圍。本書收集了各科退休老醫生們畢生精華故事,時間約莫都在一九七零年之前,那是先進診斷工具發明前的年代,各種機械解剖與實驗室技術還沒開始盛行,醫生們仍擅於親手細辨病人個別的病徵苦痛;醫生和病人在床邊對話努力追尋:疾病要帶領人們前往何處?苦痛到底是為了什麼?
班雅明曾指出「說故事的人……漸行漸遠……說故事的藝術已經接近淪亡的地步」。現代醫生對症狀和徵候的描述,在忙於應付健保與評鑑制度的雙重壓力下,雖然精密地記錄在病歷上,但太過公式化與抹滅個別性,難免缺乏了「說故事」的感動。努蘭試圖重新召喚這門傳統技藝,汲取口語相傳經驗風格,並與故事中的人物相互滲透,找回那些科學理性的監督之下,喪失的醫者與病患共有的想像與情感世界;如他這樣描繪「理學檢查」(physical exam):「醫者的手實際放在病患身上,讓兩個人能用沒有威脅性的方式相互交流彼此接觸,兩人的關係因此有所不同,往往會變得更親密更信任。」那是生命中無可比擬的時刻。
努蘭擅長以醫學史的觀點切入:「行醫最迷人之處,正是在於它是穿越數千年的歷史持續交織而成」,因而他的故事瀰漫著懷舊的氣息,正好呼應他對老年病患的迷人詮釋:「細緻的古舊雕刻品,每根線條都可能帶有重要的含意」。所以我們讀到〈老年科醫師的故事〉裡,為了說明身體檢查是重要的古老技藝,他首先連結到兩千五百年前希波克拉底時代的醫學原理,忽然在評註裡又回顧了理學檢查於十八世紀中葉的革命氣息,接著論及十九世紀聽診器的發明等等,博學極了。又如第一則〈外科醫師的故事〉,他質疑醫學文獻中找不到的個案,是否就代表之前無人曾診治過這樣的疾病?並以十六世紀法國外科醫師《昂布瓦斯帕黑作品集》與十九世紀初乙醚的催眠性質早已被發現為證;可知努蘭固然注重文獻,卻更重視那些發生過,但不一定被記載下來的歷史——層次儼然的學識背後,仍不忘終需回歸到眼前的病人。這也是他特別強調的這本故事集的特色:「所描述的醫療事實就和原先一模一樣,這不是一本隨意創作的小說。」
除了別人,努蘭也不吝於揭露自己的生命經歷。在〈神經外科醫師的故事〉裡,主角是原本他並不欣賞其為人的外科同事,最後拯救了一個水腦症小女孩;出乎意料的是,那個小女孩就是努蘭的女兒!這則故事除了病人與醫生的互動之外,也寫到醫生自己成為病人家屬時,如何和醫生同事相處:「待他全部完成,用一種溫柔的眼神……我根本沒想到他的性格中也能有這一面。」即使這位外科同事階級與年紀都不如努蘭資深,但那種無助情境,「對他來說,我是個憂心忡忡的爸爸,而我需要的安慰和保證只有他能供給……」同理心的力量是高貴而超越一切的。
習醫多年以來,我仍不敢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就有足夠堪用的人文素養了,這個問題看似虎虎生威其實朝生暮死,尤其在如此疲累脆弱的季候裡,我們都需要更多的同理與感動。努蘭在最後一則故事「我所知最令人難忘的醫師」,提到一位美國醫學界的頭號人物,並記下了他一生當中最動人的幾次經歷;其中一件,是這位偉大的丹尼醫師所寫的博士論文的結論:「文學及詩學方面的浪漫派運動,改變社會對疼痛和受苦的觀點。」原來雖然麻醉藥物已經發明許久,但社會信仰都認為身為世人就必然要受苦難,所以這類藥物並不受重視。直到浪漫運動時期,「人們對於他人承受病苦的態度出現了普遍的人文關懷,才認為這類藥劑很重要。」可知人文關懷的動輒得咎,甚至搖撼了整個醫學科學的核心研究方向。
疾病始終是文學書寫的對象之一,近年來疾病誌(pathography)的大量綻放,反映了重返敘事的醫學人文運動的覺醒;也顯示醫學科技進步之後,醫院裡所提供的病歷版本,並無法讓病人們真正感到滿意。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仍是那一群打算要前往坎特伯里的朝聖客,眼看生老病死漫漫長途;於此班雅明所謂遇見一位真正會說故事的人的機會,日漸稀少的時代,努蘭這本故事集,顯然為我們示範了一種重新說好醫病故事的可能。
文:鯨向海
近幾年來,醫教改革的浪潮從西方湧至,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系的課程中越來越受重視,甚至連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都有相關的進修課程,頻繁的簽到紀錄與學分算計之中,有時我不禁也懷疑起來,自己是否算是夠有人文素養的醫生呢?
我以為人文素養,看似莫測高深,也許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感動與同理的能力吧。整個醫療環境是緊張的,醫生逐漸失去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病人勇於爭取自己的權益,乃此一斷代的趨勢。平日臨床實務繁忙,如果失去從工作之中召喚感動的能力,想必也無法真切同理病人的苦痛;如果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累積的壞情緒轉移到病人身上,當然很容易被以為是冷血動物或者缺乏醫德。這是所以,老醫生們紛紛皺起了眉頭,彷彿世界的黑暗已然成形,有什麼邪魔的原形即將畢露的感覺,醫學人文的重要性在這個時間點特別被強調了出來——與其說現在的醫生比以往更缺乏人文素養,不如說這是需要更強大的人文素養才能緩和醫病關係的時代。
在醫學院裡教導醫學人文的老師們經常苦於找不到適當教材,那麼努蘭這本《醫魂》的出現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據作者的說法,這是一本醫學的《坎特伯里故事集》;暗示著一種在朝聖的途中,大家坦誠分享彼此故事,以增進生命經驗的氛圍。本書收集了各科退休老醫生們畢生精華故事,時間約莫都在一九七零年之前,那是先進診斷工具發明前的年代,各種機械解剖與實驗室技術還沒開始盛行,醫生們仍擅於親手細辨病人個別的病徵苦痛;醫生和病人在床邊對話努力追尋:疾病要帶領人們前往何處?苦痛到底是為了什麼?
班雅明曾指出「說故事的人……漸行漸遠……說故事的藝術已經接近淪亡的地步」。現代醫生對症狀和徵候的描述,在忙於應付健保與評鑑制度的雙重壓力下,雖然精密地記錄在病歷上,但太過公式化與抹滅個別性,難免缺乏了「說故事」的感動。努蘭試圖重新召喚這門傳統技藝,汲取口語相傳經驗風格,並與故事中的人物相互滲透,找回那些科學理性的監督之下,喪失的醫者與病患共有的想像與情感世界;如他這樣描繪「理學檢查」(physical exam):「醫者的手實際放在病患身上,讓兩個人能用沒有威脅性的方式相互交流彼此接觸,兩人的關係因此有所不同,往往會變得更親密更信任。」那是生命中無可比擬的時刻。
努蘭擅長以醫學史的觀點切入:「行醫最迷人之處,正是在於它是穿越數千年的歷史持續交織而成」,因而他的故事瀰漫著懷舊的氣息,正好呼應他對老年病患的迷人詮釋:「細緻的古舊雕刻品,每根線條都可能帶有重要的含意」。所以我們讀到〈老年科醫師的故事〉裡,為了說明身體檢查是重要的古老技藝,他首先連結到兩千五百年前希波克拉底時代的醫學原理,忽然在評註裡又回顧了理學檢查於十八世紀中葉的革命氣息,接著論及十九世紀聽診器的發明等等,博學極了。又如第一則〈外科醫師的故事〉,他質疑醫學文獻中找不到的個案,是否就代表之前無人曾診治過這樣的疾病?並以十六世紀法國外科醫師《昂布瓦斯帕黑作品集》與十九世紀初乙醚的催眠性質早已被發現為證;可知努蘭固然注重文獻,卻更重視那些發生過,但不一定被記載下來的歷史——層次儼然的學識背後,仍不忘終需回歸到眼前的病人。這也是他特別強調的這本故事集的特色:「所描述的醫療事實就和原先一模一樣,這不是一本隨意創作的小說。」
除了別人,努蘭也不吝於揭露自己的生命經歷。在〈神經外科醫師的故事〉裡,主角是原本他並不欣賞其為人的外科同事,最後拯救了一個水腦症小女孩;出乎意料的是,那個小女孩就是努蘭的女兒!這則故事除了病人與醫生的互動之外,也寫到醫生自己成為病人家屬時,如何和醫生同事相處:「待他全部完成,用一種溫柔的眼神……我根本沒想到他的性格中也能有這一面。」即使這位外科同事階級與年紀都不如努蘭資深,但那種無助情境,「對他來說,我是個憂心忡忡的爸爸,而我需要的安慰和保證只有他能供給……」同理心的力量是高貴而超越一切的。
習醫多年以來,我仍不敢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就有足夠堪用的人文素養了,這個問題看似虎虎生威其實朝生暮死,尤其在如此疲累脆弱的季候裡,我們都需要更多的同理與感動。努蘭在最後一則故事「我所知最令人難忘的醫師」,提到一位美國醫學界的頭號人物,並記下了他一生當中最動人的幾次經歷;其中一件,是這位偉大的丹尼醫師所寫的博士論文的結論:「文學及詩學方面的浪漫派運動,改變社會對疼痛和受苦的觀點。」原來雖然麻醉藥物已經發明許久,但社會信仰都認為身為世人就必然要受苦難,所以這類藥物並不受重視。直到浪漫運動時期,「人們對於他人承受病苦的態度出現了普遍的人文關懷,才認為這類藥劑很重要。」可知人文關懷的動輒得咎,甚至搖撼了整個醫學科學的核心研究方向。
疾病始終是文學書寫的對象之一,近年來疾病誌(pathography)的大量綻放,反映了重返敘事的醫學人文運動的覺醒;也顯示醫學科技進步之後,醫院裡所提供的病歷版本,並無法讓病人們真正感到滿意。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仍是那一群打算要前往坎特伯里的朝聖客,眼看生老病死漫漫長途;於此班雅明所謂遇見一位真正會說故事的人的機會,日漸稀少的時代,努蘭這本故事集,顯然為我們示範了一種重新說好醫病故事的可能。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