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幾十年來人們總是質疑學生團體存工作的意義
由於不是全職工作 也欠缺真正專業訓練
當以一個社團的角色參與社區工作時
究竟能夠發揮多少力量 幾乎是每個旁觀者或參與過的人會批判質疑的點

這樣的現象 或許在真正接觸社區工作之後 會有更大的衝擊

的確 參與社區工作最有"效率"的方式
是以志工的名義加入在地團體工作
少了社團內部的消耗
如此一來完全將時間投入當地 才能最有效貼近社區的需求 
也才真正有所謂的"專業"或"全職"人員帶著大家作

於是開始有很悲觀的聲音 
"學生團體能作什麼啊?還不如好好唸書比較實在"
其實大多數參與過服務隊的人之後體務可能會更為深刻
從一開始盲從相信理想的小鬼
到後來妥協於能力範圍 承認回憶與感動才是最大成果的老人
這是我看過最常發生的社團生態

社區即社會 脆弱而無力的學生社團到底在這塊領域有哪些可能?

奇怪的是 其實我一直對於學生社團有很樂觀的態度
尤其在參與社區工作這塊更是如此
原因是因為 從另一個角度看 學生團體的角色其實很多元
首先這是一個具有一定動員能力的組織
對於青少年族群 學生社團在approach時比一般社福團體容易許多
最重要的是 學生團體可以不必為了太多的自我生存問題去妥協
如果能夠將這些能量準確的與當地社區工作接軌
我們既存在尚未完全社會化的工作文化與創意
又能有效的將提供的能量注入社區最有需要的地方

前提是 準確這件事情 
是我們與社區都得共同面對的挑戰 也是風險
如果要把參與社區工作解釋為練習社會化的過程 的確也不為過
失焦的結果雖然不像大公司投資失敗有倒閉的風險
卻有可能因盲從而消耗了時間 甚至是社團與當地的資源
因此創造一個所謂"對在地有最高效益的學生工作團體"
如何把能量注入社區真正最有需要的地方反而才是最難的課題
至於一般社團經營所焦頭爛額的行政 人才 氣氛維持雖然不可或缺
卻已經成為低一個層級 管理時較基本的技能了

最後 令我覺得有趣的是在如此複雜的背後
繼續工作下去的動力居然是如此單純:想替自己喜歡的土地跟喜歡的朋友作些什麼
這不是活動結束之後感動 
而是對於對於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單純的付出而已
社區工作就像提早踏入了大社會一樣 
充滿了屬於這個環境的挑戰 現實 文化與生態
對於學生團體這樣的角色 我很珍惜 也很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殷小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